精彩小说尽在德昌书站!手机版

德昌书站 > > 现代工程师穿越1985振兴工业陈启明赵东完结小说大全_免费热门小说现代工程师穿越1985振兴工业(陈启明赵东)

现代工程师穿越1985振兴工业陈启明赵东完结小说大全_免费热门小说现代工程师穿越1985振兴工业(陈启明赵东)

牧季过 著

其它小说完结

其他小说《现代工程师穿越1985振兴工业》是作者“牧季过”诚意出品的一部燃情之作,陈启明赵东两位主角之间虐恋情深的爱情故事值得细细品读,主要讲述的是:现代工程师陈启明因意外穿越到1985年的东北小镇,成为一家濒临倒闭的国有工厂技术员。利用现代知识,他从改造旧设备开始,逐步带领工人自救,最终打造出跨越时代的工业集团。

主角:陈启明,赵东   更新:2025-10-19 17:02:43

继续看书
分享到:

扫描二维码手机上阅读

食堂里人声鼎沸,白色的水蒸气混着饭菜的味道弥漫在整个大厅。

工人们排着长队,手里拿着铝制饭盒,互相大声交谈着,不时爆发出阵阵笑声。

陈启明端着打好的饭菜——一份土豆烧肉,一份白菜炖粉条,两个二合面馒头——跟着赵东在拥挤的长条桌边找到了位置。

土豆烧肉里的肉并不多,大多是肥肉,但香气扑鼻。

对于这个年代的胃来说,这己经是难得的美味。

“可以啊启明,今天真给咱长脸了!”

赵东一边狼吞虎咽,一边含糊不清地说,“你没看张主任最后那表情,眼珠子都快瞪出来了!”

同桌的另外几个年轻工人也附和着。

“就是,平时张主任训人都不带重样的,今天居然没话说了!”

“启明,你什么时候学的这手?

藏得够深啊!”

陈启明笑了笑,没多做解释,只是含糊道:“平时多看了点书,瞎琢磨的。”

他低头吃饭,耳朵却捕捉着周围工人们的谈话。

大部分内容都是家长里短、工资福利,或者哪个车间又出了什么新鲜事。

但渐渐地,一些不太一样的议论飘进了他的耳朵。

“...听说了吗?

三车间那台老床子,让一个新来的技术员给拾掇好了?”

“哪个技术员?

就那个不爱说话的小陈?”

“对,就他!

奇了怪了,平时没见他这么大本事啊...”这些议论还带着好奇和些许佩服。

但很快,另一些声音压了过来,来自旁边一桌几个年纪稍大、穿着干部服的人。

“...瞎猫碰上死耗子罢了。”

一个戴着眼镜、梳着干部头的中年人不以为然地说,“那种老设备,有时候敲打两下就能好,算什么真本事。”

“刘科长说的是。”

旁边一人立刻接话,“年轻人出点风头就不知道姓什么了。

关键是得稳当,遵守规章制度。

他那样擅自拆设备,违反操作规程,出了事谁负责?”

“听说张广坤副厂长己经知道这事了,不太高兴。”

那个刘科长压低了声音,但陈启明还是隐约听到了,“说是无组织无纪律,要杀一杀这股歪风。”

陈启明夹菜的手微微一顿。

张广坤副厂长...记忆碎片浮现:主管生产和人事的副厂长,权力不小,据说和张建国主任不太对付,喜欢搞派系斗争,对下面的人也很严厉。

“启明,怎么了?”

赵东注意到他的走神。

“没什么。”

陈启明摇摇头,继续吃饭,但心里己经拉起了警报。

看来,一次简单的维修,在这个环境下,远不止是技术问题那么简单。

吃完饭,赵东拉着陈启明去厂里的开水房打热水。

回去的路上,经过厂区的宣传栏,那里围了不少人。

“快看!

通知出来了!”

有人喊道。

陈启明和赵东凑过去。

宣传栏最显眼的位置,贴着一张用毛笔写的通知——《关于红星机械厂优化人员结构、提升生产效率的初步意见征求通知》。

通知的内容很官方,但核心意思明确:由于市场竞争加剧、厂子效益下滑,为保障大多数职工的根本利益和工厂的长远发展,经厂领导班子研究,并报上级主管部门原则同意,拟对现有人员和生产结构进行“优化调整”。

下面列了几条模糊的原则,但“精简冗员”、“淘汰落后产能”、“鼓励内退”等字眼格外刺眼。

围观的人群寂静了片刻,随即炸开了锅。

“优化?

说得好听!

就是要裁员!”

“凭什么?

我们在厂里干了一辈子!”

“哪个车间先开始?

有消息吗?”

“听说先从辅助岗位和效益差的车间动刀...”不安的情绪像瘟疫一样蔓延开来。

人们脸上的轻松消失了,取而代之的是焦虑和恐慌。

赵东的脸色也白了,他捅了捅陈启明,低声道:“看见了吧?

早上开会就说这个!

听说我们三车间和五车间、后勤科都是重点!”

陈启明盯着那张通知,眉头紧锁。

1985年,国有企业改革己经开始触及深水区,许多像红星机械厂这样的老厂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。

记忆告诉他,这场“优化”风暴远比周围人想象的更猛烈。

“走吧。”

他拉了拉还在发愣的赵东。

回到宿舍,气氛同样凝重。

另外两个舍友也知道了通知的事,正愁眉苦脸地坐在床边。

“这下完了,”一个叫孙伟的锻工唉声叹气,“我媳妇刚生了二胎,要是没了工作...凭什么裁我们?”

另一个叫李卫国的钳工年轻气盛,一拳砸在床架上,“厂领导天天坐小汽车,吃香喝辣,凭什么让我们工人下岗?”

“听说...”赵东压低了声音,神秘兮兮地说,“是张副厂长极力主张要快刀斩乱麻,多裁人。

反倒是周厂长有点犹豫...”张广坤副厂长?

又是他。

陈启明默默记在心里。

就在这时,宿舍门被敲响了。

门口站着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工人,身材不高,但腰板笔首,脸上布满皱纹,眼神却锐利有神。

他穿着洗得发白但干净整齐的工作服,手里拿着个搪瓷缸子。

“李大爷?”

赵东和几个舍友连忙站起来,态度恭敬。

陈启明也立刻从记忆里找到了对应——李健民,厂里为数不多的八级钳工之一,技术顶尖,为人正派,深受工人们敬重,连厂领导都要让他三分。

他不住宿舍楼,怎么过来了?

李大爷的目光在屋里扫了一圈,最后落在陈启明身上。

“小陈,你出来一下。”

他的声音不高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。

陈启明心里咯噔一下,跟着李大爷走到了宿舍走廊尽头的窗户边。

楼下,工人们正三三两两地往家属区走,但每个人的脚步似乎都沉重了许多。

李大爷转过身,看着陈启明,目光如炬:“下午C620那台床子,真是你修好的?”

“是,李大爷。”

陈启明老实回答。

“怎么修的?

主轴箱异响,停车不稳,老毛病了,以前几个老师傅都没彻底弄好。”

陈启明便简单说了说发现油路堵塞和轴承保持架问题的经过,省略了那些超越时代的知识判断,只聚焦于实际操作。

李大爷静静地听着,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搪瓷缸子上“劳动模范”的红字。

等陈启明说完,他沉默了片刻,忽然道:“你以前可没这眼力见。”

陈启明心里一紧,正想着如何解释,李大爷却摆了摆手。

“人有开窍的时候,是好事。

技术好了,是咱工人的本分,是饭碗。”

他话锋一转,语气变得严肃,“但小子,你记住,在厂子里,不光要会干活,还得会看路。”

他指了指楼下那些忧心忡忡的工人们:“看见了吗?

山雨欲来风满楼。

这时候,冒头太快,不一定是好事。”

陈启明立刻明白了:“您是说...张副厂长?”

李大爷略带惊讶地看了他一眼,似乎没想到这个平时闷葫芦一样的小技术员也能想到这一层。

他点了点头,声音压得更低:“张广坤那人,心眼不大。

你今天让张建国稍微露了脸,他心里就不痛快。

而且...他正要拿三车间开刀立威,你这时候显本事,等于跟他唱反调,证明三车间还有救,懂吗?”

陈启明深吸了一口清冷的空气,点了点头。

他当然懂。

办公室里那点权力倾轧,古今皆然。

“谢谢李大爷提醒。”

“嗯。”

李大爷满意于他的通透,“有本事是好的,藏不住也不用硬藏。

但往后做事,多思量,留点分寸。

真要修东西...最好也多几个人看着,明白吗?”

这是教他如何避嫌,如何保护自己。

陈启明心中涌起一股暖流:“明白了。”

“厂子里,像你这样肯钻技术的年轻人,不多了。”

李大爷最后叹了口气,语气有些复杂,“好自为之吧。

这场风雨...不小啊。”

他说完,背着手,慢悠悠地走下楼梯,背影融入厂区昏黄的灯光里。

陈启明站在窗前,久久没有动。

窗外,夜色下的红星机械厂轮廓依稀可见,巨大的厂房、高耸的烟囱沉默地矗立着,依然保持着昔日的宏伟,却也能清晰地感受到一种沉重的、步履维艰的气息。

技术的问题,他有信心解决。

但人的问题,制度的问题,时代浪潮的问题...远比一台故障的机床要复杂得多。

李大爷的警告还在耳边回响。

张广坤的敌意,车间的困境,数百工友可能失去工作的焦虑...他握了握口袋里的手,指尖似乎还残留着机油的触感。

也许,他来到这个时代,不仅仅是为了生存。

网友评论

发表评论

您的评论需要经过审核才能显示

资讯推荐